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剖析與破解思路

來源: 貼現     發佈時間: 2009/11/18 下午 05:22:06   返回  打印
新余農村合作銀行作為我市唯一一家地方性金融機構,自2006年掛牌以來,始終堅持“立足社區,服務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每年累計發放貸款均在15億元以上,年均增速30%,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資金基礎。
新余農村合作銀行作為我市唯一一家地方性金融機構,自2006年掛牌以來,始終堅持“立足社區,服務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每年累計發放貸款均在15億元以上,年均增速30%,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資金基礎。但中小企業發展現狀來看,融資難問題仍然存在。為深入了解中小企業信貸需求情況,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近期我們對新余市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中小企業融資基本情況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市現有各類中小企業30923家,佔全市企業總數的99.8%,就業職工150877人,佔53.9%。 2008年1∼9月全市中小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9.1億元,稅金15.7億元,分別占到全部企業的51%、38%;中小企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54.6%。這些數字一方面說明,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在增加收入、開闢稅源、擴大就業、繁榮市場、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穩定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統籌城鄉一體化起著重要作用。但從調查情況來看,有關部門和企業反映當前新余市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瓶頸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有效信貸投入不足。近期,市中小企業局組織人員對經濟開發區企業當前的資金需求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抽樣調查了46家重點企業,涉及新能源、機械製造、電子及紡織等八個主要行業。從調查結果看,當前我市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統計顯示,到9月底,所抽查的46家企業共需資金30億元,其中對項目貸款的需求額達到20億元,對流動資金的需求額為10億元。今年以來,獲銀行貸款的僅有1家,貸款額為8000萬元,只佔全部資金需求額的2.7%。獲得擔保機構擔保意向的企業7家,佔企業總數的15%。其實,經濟開發區企業的資金情況,是全市中小企業資金情況的一個縮影。據調查,有60%以上中小企業為零貸款,其中小企業貸款戶數僅為38%,貸款餘額只佔五分之一。在現有中小企業貸款中,新余農村合作銀行的投放佔全部貸款的80%以上。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剖析

當前,新余市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仍然狹窄,一是自籌資金。二是銀行借款。據不完全統計,90%以上的初始資金都主要由業主、創業團隊成員及其家庭提供,或來自親戚朋友的借款。在企業成長過程中需要追加擴張投資時,也是大量依靠內部渠道或銀行貸款。中小企業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銀行有效信貸支持不足的問題具體可以從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中小企業的原因

一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太窄,過分依賴信貸支持。二是中小企業經營信息統計不真實、不科學,不能為金融機構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提供監控和提示依據。三是一些中小企業規模小,實力弱,信譽不是太高,貸款本金難以如約償還,這是金融機構不願發放貸款的關鍵。四是一些中小企業缺乏必要的擔保抵押。五是一些中小企業經營隨意性很大,業務穩定性較差,投機性和經營風險高,貸款擠占挪用現象突出,給金融機構資產造成威脅。

  (二)金融機構的原因

一是基層銀行落實中央政策遠遠沒有到位。大多數基層銀行沒有設立中小企業融資的專營機構。二是嚴格的抵押擔保貸款方式成了中小企業銀行融資難以逾越的門檻。銀行過多考慮自身的風險、利潤,貸款的條件更加嚴格。三是統一的評級標準將許多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拒之門外。信用等級評定是企業取得銀行融資的通行證,只有符合信用等級要求的企業才可能得到銀行融資支持。因中小企業處在發展的起步階段、成長期,資產規模小、盈利水平低、治理不規範等因素,按統一的評定標準很難達到等級要求,大多數中小企業因此被拒之門外。四是貸款審批程序繁瑣,難於滿足中小企業的需要。一筆完整的信貸業務需要經過申請、評級、授信、調查、審查、審批、簽訂合同、貸款發放等多個環節,流程複雜,耗時較長,不適應中小企業資金需要“短、頻、快”的特點。

  三、中小企業融資難破解思路

當前,銀行應創新工作思路,對有市場、有效益、講信用但暫時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要積極給予資金支持,既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提高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有效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助推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一)提高思想認識。要從戰略高度認識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對銀行自身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和重要作用。加快拓展中小企業金融業務市場,既是貫徹落實國家和上級行有關要求,履行金融企業社會責任的需要,也是改善和調整客戶結構和收益結構,提高融資價格話語權,分散信貸風險必要途徑,更是搶占未來信貸業務的製高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機遇。

  (二)創新信貸政策。根據中小企業的特性,制定專門的客戶評價標準和准入範圍。在對中小企業評級、授信中適當減少財務指標因素分值,增加非財務指標分值。突出對企業法定代表人品行,企業自有資金比例,企業銷售貨款歸行率,企業日均存款額,銷售納稅額,企業工資水平,用水用電、物料消耗等方面的考察,盡量避開可能失真的企業報表,準確把握住企業經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使具有發展潛力、老實守信的中小企業能更好地融通資金和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實現銀企共贏。

  (三)優化業務流程。一方面,開闢信貸綠色通道。針對中小企業資金需求“金額小、頻率高、時間急”的特點,應以客戶為中心,按照客戶的需求,在上級行授權和流程大框架內,積極推行“三個前移”。一是調查前移。授信審批人員與中小企業營銷人員同步到企業實地調查。二是審核前移。實行中小企業一站式審查制,即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由一名授信審批人員完成對一戶企業調查、評級、授信的所有流程。三是審批前移。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實行“雙籤制”,直接由有權人聯合簽批,真正為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開闢綠色通道。另一方面,實行可循環信用。企業合理資金需要可一次審批,多次使用,減少審批頻率,提高工作效率。中小企業融資如有合法有效、且易於變現抵(質)押物作擔保的,可以免評級提供信貸支持,突破“先評級,後授信,再用信”的原則規定,滿足中小企業貸款“急、頻、小”的需要。

  (四)健全考核制度。一是改變以往對信貸業務實行統一的考核制度。根據中小企業生產規模小、資金薄弱,設備和技術缺乏競爭力,抗風險能力相對薄弱等特點,研究制訂一套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考核辦法,以更好地促進中小企業融資業務健康發展。二是合理確定小企業貸款責任制,建立健全獎懲機制。要依據中小企業的特點和實際業務情況設立合理的不同於大客戶、大企業業務的風險容忍度,建立授信盡職免責制度,在考核整體質量和綜合回報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有關規定追究或免除有關當事人的相應責任,做到盡職者免責,失職者問責,充分調動信貸人員(客戶經理)主動拓展中小企業金融市場,提供優質高效金融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提升服務手段。根據中小企業“散、小、多”,資金需求、服務需求多樣性的特點,探索建立適合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手段,區別不同企業實行差別化服務。量體裁衣,創新更多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增加中小企業通過票據市場融資的機會,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融資多樣性的需求。完善客戶經理制,加強客戶經理培訓,不斷提高客戶經理素質,增強客戶經理對中小企業的分析判定能力,準確捕捉客戶需求情況,為中小企業提供方便、靈活、快捷的一攬子金融服務。

  (六)注重自身建設。其一,中小企業應轉換經營機制,規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一套科學的財務管理制度,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確保會計賬目完整,財務信息透明,使企業在硬件上符合銀行放貸條件。其二,中小企業要不斷加大產品升級和技術創新力度,提高企業工藝水平,注重產品結構調整,努力開發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以績優項目和優異績效吸引銀行信貸資金投入,增強金融部門信貸資金投放的信心。其三,中小企業應注重改善資本結構,充分利用內源融資成本低、風險小的優點,強化企業的自我累積機制。其四,中小企業還應強化信用觀念,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形象,努力培育“雙贏”的銀企關係,平衡與協調銀行的資金出口與中小企業資金缺口,使資金資源得到最合理的有效配置。中小企業通過改善和加強獲取資金途徑——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的條件,來提高自身的融資能力,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回到列表